你敢信,一场打了七天七夜、动用上万人的恶战,只为“包一颗饺子”?1940年8月20日晚,百团大战正式拉开大幕,仅仅半天,一侧的铁路线就被八路军彻底掀了个底朝天,日军运输线被打断得死死的。日本人怒火中烧,调集重兵围追堵截。而更让人心惊的是,八路军将士们明明身陷重围,却还死死顶住敌人正面、侧翼进攻,差点被“包了个饺子”。到底这里边藏着什么玄机?百团大战的高坪阻击战为何会成为全局的关键转折?中国军人靠什么力挽狂澜?让人越看越憋气,结局却让人拍案叫绝。
这是一场顶牛式的对决。日军想强行突破八路军的封锁线,抢回丢了的命脉铁路,他们志在必得。八路军偏偏不给面子,连续炸毁铁路桥梁,打得日军哭爹喊娘。双方像拔河一样死死较劲。周希汉将军手下的16团成了对抗日军的中流砥柱。他们像堵水的沙袋一样,硬生生挡住了日军的多路包抄。然而,就在所有人以为日军要死磕正面的时候,却突然开始玩起了“包饺子”战术——悄悄分兵,绕后兜圈,眼看八路军就要被一锅端。到底谁会最后“笑到年底”?那些转移数万民工的小兵,能否安然逃出生天?谁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又是谁在背后下了一盘神奇大棋?故事逐渐浮出水面,但更大的悬念才刚开始。
战争是没有剧本的,胜负就在一念之间。八路军破坏铁路的举动相当于在日军的饭碗里撒了一把沙子。日军急了,极力修复运输线,但每修一次,八路军又偷偷“光顾”一次,直接把钢轨拆得七零八落。正面刚不过,日军学精了,开始从两翼分兵,试图包抄八路军。周希汉不是省油的灯,他洞察到了日军这点小九九。尤其是当侦察员送来情报,说敌人竟然突然绕后移动时,老周心头一紧,马上警觉,“鬼子不是冲着面前这点地,八成是想切我们后路!”
有意思的是,这场对决不光是将军们你来我往,普通八路军战士、甚至老百姓民工都被卷进来。有人说,八路军打仗像打地鼠,一会躲到这里,一会冒出来就灭一队鬼子。民工们则在炮火中连夜疏散,冒着枪林弹雨撤离。有人后来说,那一刻,自己感觉“就像赶早集,前面刚撤几步,背后就传来爆炸声”。
对老百姓来说,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?有人失去家园,有人亲人牺牲,有人因为铁路被炸只能步行几十里,苦不堪言。但也有人说,正是这些铁血反击,让他们觉得,总算有人为中国出了口气。就像看一场逆风翻盘的大戏,每个人都在屏息以待:老周到底能不能拖住鬼子?部队会不会被包围在山沟里,永远回不了家?
8月末,战局看似陷入了胶着。八路军在高坪、道坪一带紧急布防,表面上坚不可摧。16团团长谢家庆带着队伍死顶正面,连续击退日军三次冲锋。日军阵地上横七竖八,一下午倒下百来号人,却愣是没法再往前挪一步。
就在这“最静”的时候,局势却越来越诡异。日军从侧后方分兵南下,看上去不打算正面纾解压力,而是绕远路、钻后门。周希汉有些纳闷:“高坪前面的鬼子都被我拖死了,他们怎么又往后面去?”这时候,八路军的电台“掉链子”,联系不上主力。敌情上不去,支援下不来,部队孤军作战,进退两难。
而且,前线的战士们一边死扛,一边怀疑自己的选择。“明知道上级叫转移,我们还在这拖鬼子,如果被包饺子,责任谁负?”有人担心被批“瞎打仗”,还有人刚强地摊牌:“大不了咱全都搭进来,至少要给总部争条命!”前路未卜,进退维谷,越是最严峻的时候,越体现出中国士兵的坚韧和执拗。
反对的声音也渐渐冒出来。有人说,八路军这么玩命,值不值得?铁路线反正还会一直修,炸掉又炸掉,耗得起吗?更有人感叹,民工平安撤离固然重要,但打仗讲究消耗,咬死一口,多了还是扛不住。难道我们真的能靠几团兵力拖死好几路日军?这是赌博吗?如果失败了,后果敢想吗?
“原来,狗日的打的是老子后方指挥机关的主意!”周希汉一语道破天机。原来,日军费这么大劲分兵南下不是为了围堵八路军主力,而是想围“饺子”——直接端掉八路军总部!这是高阶操作,一旦总部落入陷阱,整个战局可能瞬间溃散。
伏笔全都爆发了。此前,部队死死拖住正面主力,看似是顶油锅里的盖,其实却无形中给总部机关争取了撤走的时间。周希汉反应极快,马上分兵掩护、梯次撤退,每一步都踏在刀尖尖。他清楚:这一迟疑,整个指挥中枢都要葬身包围圈。没人敢耽搁,没人讲条件,“不计成本为总部赢得逃命的时间”,成了唯一的硬指标。
而日军扑了个空,正面刚不过,又在侧后逡巡徘徊,眼看胜利在望,却怎么也摸不着八路军总部的影子。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:日军本想一锅端,结果被八路军像“竹节虫”一样断而复生,前挡后拦,分头溜走。指挥官们出奇制胜,战士们明修栈道、暗渡陈仓,把一场生死大战搅得昏天黑地。
正当日军还以为自己稳操胜券时,八路军的主力部队早已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,于一百里之外集合待命。就像足球场上的“反越位”,对手一边猛追,一边被晃得腿软。最后,鬼子气得直跳脚:这么庞大的包围圈,咋就是抓不住你们?敌我之间的智慧较量,可谓是卧虎藏龙、神来之笔。
战局表面进入了平息阶段,似乎八路军已脱离险境,总部顺利转移。大家以为唯一危险过去,实际却刚刚来到更深的泥潭。新的问题接踵而至:部队分散,补给线断,通讯设备时灵时不灵。暗中,鬼子仍在调兵遣将,希望半路拦截,形成次一级包围。
更让人寒心的是,“家家有本难念的经”。部队中有些干部觉得,既然总部转移成功,是不是应该收收兵,少冒风险?可八路军内部分歧加大:有人主张继续打游击,“敌进我退、敌退我追”;有人认为,该休整就休整,否则伤亡太大吃不消。
当地老百姓也面临困境。粮食、医疗、住房、交通全都成了大难题。有人说,“大军一撤,一地鸡毛”。留下空荡的农村和烧得焦黑的铁路,日军伺机卷土重来,百姓生活雪上加霜。有人甚至怀疑,下次日军再大报复,“我们还能拖住他们么”。
日军这头并没有死心。包饺子失败,他们调整策略,截断八路军后路,专门“点杀”断粮的小部队。鬼子阴魂不散,阴招一大把,“敌后捞鱼”让前线形势时时刻刻笼罩在巨大威胁下。
种种难题压在八路军和百姓肩头。战局进入了新的拉锯。有的指挥员夜不能寐,“今天安全,明天未知”,一直到与主力重新取得联系,在确定下一步方向后,才算勉强松口气。
你看,这一出“包饺子”好戏,八路军唱得真够热闹。表面上说是不顾一切救总部,其实主要是自救。大家都说什么“为了群众、为了大局”,可真到关键时刻,哪怕是老将军也得拍脑袋拍板。你说八路军战术灵活,打得日军晕头转向,但归根结底,还不是靠几个头脑灵活的主官随机应变?
咱也不敢说八路军全对,但看看那些孤军作战、联系不上主力的时候,谁心里没点嘀咕?不按命令办,出错担责是大罪;按命令硬顶,怕不是全给鬼子一锅端。转移总部真是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。最后,如果不是老周胆大心细,一点小疏漏都能全盘皆输。说白了,赢是侥幸,输才是常态。你能保证下回就有这个好运气?
真正让人哭笑不得的是,每个人都喊口号“全国一盘棋”,但战场上其实是一盘又一盘小棋局。有时候,能不能赢,完全靠临场发挥和一口气。嘴上讲严格遵循命令,实际碰上生死选择,指导思想早被现实打成筛子。领导也只能拍着胸脯说:老伙计,这回算你立大功,下回没人敢保证。话讲到这份上,能不让人心里发凉?
今天我们说百团大战的“包饺子”战术是八路军智慧和英勇的象征,可现实里,明知会被包围还敢以身犯险,是不是其实就是冒险主义?有人说,军队就要敢打敢拼;也有人问,领导临场拍板,功成名就,出事了责任谁负?你怎么看?如果你是当年战场上的小兵,是赌一把还是按命令早撤?又如果放到今天,会不会还有人愿意“为大局,拼掉小我”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真心话,你更认同哪一方的做法?
